Hello ~~ 我是 Sandy,很高興又到了給你寫信的時間!
你會不會曾經跟我一樣,很努力的想要學習新知識,買了好多書、上了好多課程,但一遇到真實問題,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去運用它?
又或者,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天社群上、新聞裡,各種知識不斷湧入。當我們努力吸收,卻發現腦袋越學越亂,知識反而變得更零碎?
說真的,過去一段時間,我確實有類似的困惑,總覺得自己很像個知識的「收藏家」,以為只要不斷吸收、不斷上課,就能變得越來越有能力。
最近我讀到劉瀾老師的《反向學習》這本書,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
對於我們這些已經離開校園的成年人來說,學習的第一步,其實不是急著做加法、增加新知,而是要先學會做減法!
今天這封信,我想跟你分享《反向學習》這本書中,我特別有感的兩個「學習盲區」。
同時,我也會把劉瀾老師給出的實用方法,以及我自己的經驗和想法,分享給你,希望對你有幫助。
▍盲區一:你是不是也掉進了「碎片化」的陷阱?
在學校,我們習慣被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來考核。這種教育模式,無形中養成了我們「碎片化學習」的習慣,讓我們喜歡收集單一的觀點、記住零碎的資訊。
但劉瀾老師在書中點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
那些個別的、部分的、只停留在表象的,就是碎片。而什麼是模式?共性的、整體的、觸及本質的,才是模式。
我們可以想像一下,圍棋大師厲害的地方,並不是靠記住棋盤上每一顆棋子的位置,而是能一眼看出棋局的「攻守模式」。
高手跟一般人的差別,就在於辨識和解讀「模式」的能力。
我們每天滑社群、看短影音,其實是在接收大量的「碎片」知識。這也是為什麼,我們可能看了一堆,但腦袋依然無法融會貫通。
《反向學習》這本書,建議我們可以練習「向高處調整」和「向遠處調整」
方法一 :向高處調整
就是當我們在進行某個具體任務時,試著拉高視角,去理解它在更大系統中的位置和意義。
像我最近在學習 SEO 技巧,以前我只會想學標題怎麼下、關鍵字怎麼找…等等。
但我後來知道,其實要往上思考,Google 為什麼讓這篇文章排名靠前?它想解決使用者的什麼痛點?要去建構它背後的「內容模式」。
方法二 :向遠處調整
就是我們要學會從所在的位置中抽離,找到一個「外部視角」或「未來視角」去推演。
像我在學習 SEO 技巧時,也不能只單看寫作技巧,我還必須站在用戶習慣的變化、產業趨勢(像是 AI 的發展)去進行思考與調整。
這兩個方向的學習,讓我現在的學習模式,不再只是盲目地追求技術或單點知識,而是更有意識地在建構一個更宏觀的「內容模式」。
這樣思考這篇文章的應用與局限,也能與 AI 進行討論,讓學到的知識比較能系統化,而不是一盤散沙。
▍盲區二:擺脫「學用脫節」,讓知識能用起來!
當我們知識學了很多,卻總停留在「紙上談兵」的階段,比較難應用到實際的工作或生活中?這就是我們成年人最常見的「學用脫節」!
《反向學習》教我們一個實用的工具,叫做「四問學習法」:聽、想、變、用。
這個方法很簡單,卻能幫助我們把學到的知識,真正應用到生活中。
每當我們讀完一本書、聽完一場演講,或上完一堂課之後,不妨試著問自己這四個問題:
聽: 我從中聽到了什麼核心概念?
想: 這個核心概念,跟我過去學到的哪個理論或經驗有什麼關聯?
變: 這個概念在我的生活或工作中,可以如何調整或變形,變成我可用的方式?
用: 我今天或明天可以把這個方法應用在哪個具體場景?
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:一家熱炒店的店長,聽說海底撈會給戴眼鏡的顧客發眼鏡布,覺得服務很周到,於是也照做。結果呢?
顧客根本用不著!為什麼?因為海底撈是火鍋店,店裡熱氣騰騰,眼鏡會起霧,眼鏡布解決了顧客真實的「不便」。但炒菜飯店沒這問題,自然就失效了。
這就是所謂的「表層模仿」!店長只學到了「發眼鏡布」這個表象,卻沒學到背後「顧客有不便,我就消滅它」的深層模式。
如果我們懂得深層遷移,就會去思考炒菜店對於顧客有什麼「不便」,然後用這個模式去創造解決方案
像現在很多兩個人用餐,真的很難點餐,就可以推出小分量的招牌菜組合。
這個「四問學習法」能讓我們不再只是不斷堆積知識,而是能真正運用在我們身上。
▍結語:讓知識成為我們行動的力量
我覺得《反向學習》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:
它不只教我們怎麼學得更快、更好,更重要的是,它教我們如何重新思考「學習」這件事的本質。
它提醒我們,真正的學習是一場持續的自我進化,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、解構、重塑,並將這些轉化後的觀點投入到真實生活中去實驗。
如果你也和我一樣,過去曾為「碎片化學習」或「學用脫節」感到困擾,那麼這本書和今天分享的兩個策略,希望能為你帶來一些新的啟發。
讀完這封信,有沒有什麼觀念帶給你新的想法?歡迎你隨時回信或留言,跟我分享你的心得!
如果你對《反向學習》這本書有興趣,我這裡有另外一篇《學習方法大升級:10 個高效學習+AI 助攻,擺脫無效學習》的文章,歡迎你閱讀。
祝 順心,
你的朋友, Sand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