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llo 我是 Sandy 很高興又到了給你寫信的時間! ~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,家裡堆滿了東西,卻找不到任何東西?或者,物品越堆越多,心裡反而越覺得空虛和焦慮?
上個週末,我偶然看到 YouTuber 工頭堅居家改造的影片,令我感到有一點震驚。
在我眼中,工頭堅一直是一位博學的旅行家,我想像他的家可能跟日本那種侘寂風格一樣,充滿禪意與秩序。沒想到,這個影片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。
影片中,工頭堅的家被雜物淹沒,他甚至自嘲:「如果我哪天在這邊不小心怎麼樣了,大家來就發現,這是一個獨居拾荒老人住的地方。」(下方是他斷捨離影片中的截圖,觸目驚心!)
看完這部影片,我非常喜歡。喜歡的不是家裡後來變得多麼整潔(當然,你也可以看影片,會發現他的家真的有大轉變!)。
我更喜歡的是他經歷這場「斷捨離」之後,心態上的巨大轉變。這就讓我想到最近讀到的一本書:《 極簡人生 - 擁有更少,讓人生過得更好 》
工頭堅的掙扎與轉變,簡直就是《極簡人生》的最佳實證。所以今天這封信,我想跟你聊聊兩者之間的關聯,以及我的感想與學習。
▋ 物品成為心靈的「錨」
影片中,工頭堅的家裡堆滿了各種「好像會用到」卻從沒用過的公關品、旅行紀念品。他那號稱寫了幾百集腳本、兩本書的工作桌,也變成雜物堆,連走路都要靠「瘦身」才能通過。
他坦言:「這個東西已經超乎人的精神,可能是心裡已經生病了,但是自己不知道。」這情境是不是很熟悉?我們很多人,可能也像工頭堅一樣,被無形或有形的物品和資訊給「錨」住了。
《極簡人生》這本書點出 ,所謂的「錨」:
就是所有阻礙你過上幸福充實生活的事物。它不只包括實體物品,更包含無形的資訊和瑣事,它們像錨一樣把你固定住,消耗你的時間和注意力。
工頭堅那堆滿了行動電源和硬碟的雜亂桌面,以及好幾櫃 20 年之間搜集的旅遊指南,都像一個個無形的「錨」,不斷佔用他的大腦記憶體。
「每一件事情你都需要快速去判斷說你到底需不需要它,用一種形容就好像它都在吃你的 CPU 之類的,所以很容易累。」
這讓我想到《極簡人生》提到的觀點:
我們的環境越混亂,大腦需要處理的資訊量就越大,導致「認知負荷」過高。這種無形的消耗,比你想像的還要嚴重。
很多人覺得自己「腦袋當機」、「沒精神」,很可能不是睡不飽,而是你的心智被太多「錨」拖住了。
我以前也常被社群媒體的資訊,或是過度收集知識所「綁架」,覺得自己「必須」跟上所有資訊,但結果往往是注意力破碎、效率低下。
當我試著為網路使用設定邊界,減少那些無謂的「錨」後,我發現我的思考變得更清晰,也更有時間投入到我真正想做的學習和寫作上。
▋ 如何拔掉拖累你的「錨」
所以,「注意力減負」其實是一種極度可貴的自由,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 《極簡人生》提供我們一些作法,我把它做個整理 :
1.找出你的「錨」:
寫下所有讓你感到疲憊、分心或焦慮的物品/資訊/事情。(實體物品、社群通知、未讀郵件、堆積的舊物、人情壓力等)
回想最近一次感到「腦袋當機」或「沒精神」時,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
2.評估「錨」的價值:
對於每一項「錨」:
實用價值: 它是否真的在我的日常生活中被頻繁使用?
情感價值: 它帶給我的是正面(喜悅、激勵)還是負面(負擔、愧疚)的情緒?
時間/注意力成本: 它佔用了我多少時間和精神能量?
3.拔除「錨」的策略:
數位減負: 關閉不必要的通知、取消訂閱不看的電子報、刪除手機中不常用的App、設定社群媒體使用時間限制。
實體斷捨離:
從小範圍開始(例如:一個抽屜、一個桌面)。
問自己:「如果明天要搬家,我會帶著它嗎?」
「這件東西真的能提升我的生活品質,還是只是佔據空間和心智?」
設定一個處理原則(例如:一年沒用就丟、一個進來一個出去)。
心靈空間: 學會說「不」、限制資訊攝取、每天留白時間。
觀察改變:
移除「錨」後,你的心智是否更清晰?
你是否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?
拔除無謂的『錨』,讓我們重新擁抱專注的力量。
▋ 從「加法人生」走向「有意識的減法」
我們常被「購買」瞬間的快感所迷惑,以為擁有更多就能更幸福。
但這種幸福感轉瞬即逝,剩下的只有堆積如山的負擔。就像工頭堅,雖然外表光鮮,但回到家,卻被自己的物品困住。《極簡人生》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:
物品並不能真正代表我們,更無法帶來長久的幸福。
《極簡人生》建議我們試著列出最貴重的十樣物品,再列出讓你最幸福的十件事情,你會發現兩者之間幾乎沒有關係,最貴重的東西最多只能帶來確定感。
這也正是為什麼書中強調,極簡主義不只是丟東西,它更是一個思考工具,鼓勵你將有限的時間、精力、注意力,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極簡主義並不是要你一無所有,而是要你「有意識地擁有」,並從源頭管理你的物質和生活。
所以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《極簡人生》也給我們一些建議,我設計了一個框架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做消費或資訊攝取決策時,有意識地篩選。
決策框架使用說明:
停下來,思考:
在購買新物品或訂閱新資訊前,暫停三秒。
問三個問題:
「它真的必要嗎?」 (基本需求 vs. 慾望)
「它能提升我的生活品質嗎?」 (能否解決問題、帶來實用價值或長久喜悅)
「它會不會變成我的『錨』?」 (會不會佔用我的時間、空間或心智,帶來負擔)
做出決定並觀察:
如果三個問題答案都是正向的,再考慮擁有。
如果有一項為負,重新評估其必要性。
實踐後,定期觀察這些新事物是否真的帶來了價值,還是成了新的「錨」。
讓我們的人生「擁有選擇權」,而不是「擁有更多東西」
▋ 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
影片中讓我很感動的,是工頭堅在整理後期說的一句話:
「我願意去賺錢,是要把東西變不見。把東西變不見之後,我感受到的快樂跟輕鬆,是讓我願意花那個錢的。」
這句話,簡直是極簡主義者心境轉變的最高境界。這也呼應了《極簡人生》的核心:真正的快樂和自由,是來自於「擁有選擇權」,而不是「擁有更多東西」。
我們常被社會的價值觀綁架,追求所謂的「成功符號」。
但當我們真正從這種追逐中跳脫出來,會發現,真正的快樂和自由,是來自於「擁有選擇權」,而不是「擁有更多東西」。
工頭堅的轉變,就是從被物質擁有,轉變為擁有自己的人生。
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 問自己:「我賺錢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麼?」 如果你的答案中,也包含「更多自由」、「更少焦慮」這些,那或許是時候,你也該為自己的生活「減負」了。
工頭堅的家,從一片狼藉到煥然一新,這不只是一個空間的改造,更是一場深刻的心靈之旅。
這場「極簡人生」的實踐,讓他找回了對生活的掌控感,也重新定義了什麼是真正的「富有」。
希望今天這一封信,能帶給你一些新的的想法!
祝 順心,
你的朋友, Sandy